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探讨[1]——以温州为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探讨[1]——以温州为例

时间:2016-04-29 08:16:38  来源:  作者:胡文显

  摘要:论文对都市农业的内涵以及实践意义进行了阐述,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温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指出温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的产业路径、区域路径、品牌路径和政策路径。并基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路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具体对策。

  关键字:都市型现代农业  路径   具体对策

The investigation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ing route and countermeasure

-taking Wenzhou city for example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intension and the practice meaning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analyses seven aspect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bout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e industrial route、area route、brand route and policy route through which the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s. Moreover, on the base of the route analysis, we suggest nine particular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route, particular countermeasure.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实践发展意义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都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是与经济现代化和城市化相适应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在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实践发展开始受到重视,相关理论研究才不断深入。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基于城乡资源禀赋互补基础上,挖掘都市郊区土地、文化和生态等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城市资本、信息、人才、科技和营销等现代经济要素,容农业发展于现代都市经济发展之中,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商业化发展为抓手,是一种一产、二产和三产良性互促、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兼具的现代农业。从产业形态来看,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延伸出来的加工、营销和服务等二、三产业,服务都市市民需求,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形态上看,不只为满足饮食需求的狭义农业发展,更大程度上是追求高品质和安全绿色的农产品,体验农耕文化和原生态自然环境,观赏农业自然风光,品尝特色土产品,具备了经济、文化、生态、教育等多功能。相对于传统农业,其依托要素更加高级,其内容更加丰富,其功能多元化,是一种立体化农业升级模式。
  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城郊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只不过是利用郊区农业生产优势,服务都市市民高品质和绿色安全农产品需求,实现农业经济功能,还未实现从产品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过渡,还未实现农业发展融入都市发展的局面。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情况下,在政府倡导下,出现了农家乐、采摘游、市民农园等具备服务功能的体验、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功能的新式服务农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现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农业发展的主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地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所形成的都市圈经济为核心,北京、上海、珠海和广州等地发展为龙头的“雁型”都市农业发展热潮,其全国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浙江省内发展数杭州、宁波走在前列,2003年杭州市实施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和都市农业的建设,做好区域布局,加强农业示范园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相关主导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到2010年建成279个园区(基地),形成了171个以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和64个特色产业(其中水果22个、干果16个、蚕桑19个、中药材5个、蜂业2个)。形成了农业融入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温州市近几年农业发展平稳,相对于兄弟城市发展则相对滞后,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递减,农业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据统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64.60亿元,增长0.3%;林业产值3.44亿元,增长0.3%;牧业产值33.22亿元,增长11.3%;渔业产值50.39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7亿元,增长9.4%。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6.2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3.07千公顷,下降0.3%。全年粮食总产量为87.56万吨,下降6.7%。在经济作物中,蔬菜增产,水果、油料、糖料、茶叶等作物减产[2]。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而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并没提高,农业旅游开发力度严重不足,难以形成一产促二三产业,二三产业促一产的良性互动局面。
  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市场角度而言,主要是农业生产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难以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政府角度,并没有提供适时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以致农业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的弱质产业投资环境不够具有吸引力。一是我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水平,城市居民对农业需求的内涵更加丰富;二是农业短板效应凸显,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我市城市化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利用城市二三产业升级转型之契机,农业成为连接城市乡村的产业纽带。正是看到了我市农业发展与都市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割据现状,政府才于近期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真正把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到城市化进程之中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二、温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我市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经济取得良好成效。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技术结构优化、功能多元拓展、农业品牌提升等多方面取得了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依然难以适应都市经济发展需求,投入和技术推广依然存在瓶颈,功能和品牌依然有待深化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软件配套设施还需完善。2010年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4亿元,年末拥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285座。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70.68千公顷,有效灌溉田面积125.24千公顷,其中机电排灌面积95.84千公顷。全市农(渔)业机械总动力224.6万千瓦,同比增长2.0%;农村用电量71.43亿千瓦时,增长8.2%。硬件设备改善同时,发展特色产品型农业和服务型农业的软件设施并不完备,如产地批发市场、农村生态文化,以及围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以致近郊(三区)现代农业转型缓慢,还没有真正从产品型都市农业升级到观光、休闲、体验、文化层次的服务型农业;远郊县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与农相关的服务提供层次较低,产值不高,据数据测算,服务型农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不超30%。
  二是农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2010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91家,累计发展4079家;新增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家,累计发展173家;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累计179家;全年共建成生态牧场3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9个[3]。以专业合作社为例,微观层面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尚未形成较为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许多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基本还停留在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的低层面的服务;内部运作不够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内部制度不够健全,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缺乏,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多属松散型,具有较大不稳定性。宏观层面产业组织利益联结不够稳定,难以形成产销一体化体系,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之间还难以形成紧密合作联盟,专业合作社和龙头公司还未成为产业链升级转型的主导,难以改变市场结构形成高效率的产业整合。
  三是农业营销形式多样化市场化,层次有待提高。农业产销体系一体化进程中,农产品流通营销形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便利店、超市专柜多层次性的市场体系,构建了以合作社、经纪人、龙头公司对接消费市场的流通模式,出现了农产品营销中心,农产品展销会、农家乐和电子商务模式多元发展的营销格局。目前超过80%的农副产品的零售是通过遍布各个居民区的农贸市场实现的。尽管长期的生活习惯使市民更乐意就近到农贸市场购买日常所需的农副产品,但是这类市场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仅市区就有5个马路市场,20多个棚顶市场,周边和农村还有100多个无证市场,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农改超”任重道远。同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缓慢,BTB和BTC线上交易规模不大,有待拓展。
  四是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塑造力度有待加强。全市拥有19个中国“特产之乡”、2个省级特色产业强市(乐清为水产养殖强市、瑞安为蔬菜产业强市)、14个省级特色产业强乡强镇,形成渔业、林业、粮食、畜牧、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产”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品牌产品不断涌现,全市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4378枚,创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3枚,浙江省名牌产品23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9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2枚,温州名牌产品39个,温州知名商标39枚。瓯海、龙湾丁岙杨梅、瑞安东魁杨梅、苍南四季柚、永嘉早香柚分别获全省十大精品杨梅和十大名牌柑桔称号[4]。近几年农业品牌发展迅速,但同时在品牌影响力上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上还存在较大不足。一方面,由于内部竞争秩序混乱,无人愿意投入大量广告去塑造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也就很难形成地理标志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品牌,以致我市杨梅、四季柚、瓯柑等特色产品难以走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另一方面,精品品牌数量不多,跨区域全国性的品牌不多,以致我市现在基于品牌营销的创汇农业、精品农业等产品型都市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五是农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还需重视。政府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农业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面日益广泛,各种新品种、新的防病虫害技术、新的种养技能等日益为广大农民朋友接受。然而,农业技术推广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性不高,以致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难以快速推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农产品安全意识增强,但是农产品安全总体不容乐观。全市建立多层次农产品检测中心,发展各种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但还没有真正推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目前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水平还较低,对基地农产品准出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同时,我市又是农产品主销区,大量的粮食、猪肉、蔬菜禽蛋等农产品依靠外调,来源渠道复杂,农产品安全监管难度大。
  六是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品质有待提升。全市已发展各类农家乐村(点)607个,农业观光基地200多个,农家乐从业人员1.3万人,营业收入2.4亿元。全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2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9个、市级森林公园5个,2007年全市森林旅游总收入4.4亿元。产品型农业初步向服务型农业发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森林旅游已经成为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一产催生二产、三产,三产促进一产,形成了三产融合促进的良好局面。但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各种农业休闲园、农家乐周边商务配套服务发展滞后,不足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以致消费顾客来了一次性消费较多,回头或者留下来享受较少。另一方面品牌塑造落后,农业服务消费主题不突出;以致相关农业园区发展中定位不清,服务跟不上。
  七是农业生态建设不断推进,面源污染需控制。2006年至2010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1.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134公顷,退耕还林50公顷,四旁和零星植树972.77万株。林业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畜禽粪便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农田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如今年龙湾种植的姜黄,因为污水的乱排乱放,导致大面积姜黄绝收,只能按生姜出售,农民经济效益损失严重。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发展新农村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是以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要引导产业演进,推进合理布局,配以有效政策,打造强势品牌,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寻找合理路径。
  首先,构建温州都市型农业发展的产业路径——构建都市型农业产业链。一是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组织创新,形成强势合作社或者龙头公司主导的产业链条,整合产业资源,构建农产品产、供、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二是产业链拓展,突出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并举,发展生态、休闲、创意农业,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产业链深化,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农业投融资体制、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理顺城市资本、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流向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
  其次,探索功能型区域发展路径。温州都市型农业近郊、远郊相关区域的农业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做好相关县市的农业功能定位,探索基于区位分工的都市型农业发展路径。市区近郊可以探索观光、体验、教育文化型定位,实现与核心区高度互动,纳入城市核心区经济发展战略;边远山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形式的兼具产品和服务功能的都市型农业;而位于平原沿江则定位于特色产品、创汇农业发展,形成以精品农业为主导的都市型农业。
  第三,选择政策优化路径。其一相关职能部门尽快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具体实施办法,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税收优惠政策、信贷支持政策等配套法规。其二完善农用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租赁、转让、互换、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探索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为流转双方提供法律、政策帮助,收集土地流转信息,为土地流转搭建平台。除此之外还包括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投融资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健全惠农政策体系,优化农业发展软环境。
  最后,探索品牌发展路径。现阶段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规模不大,品牌拓展能力有限,因此我市相关特优农产品还没有在国际国内建立“唱得响、销得开”的特色产品。基于对国内外农业品牌发展规律的研究,农业品牌具有公共产品特点,初期投入不足,大家都抱着搭便车心态,难以形成强势品牌。因此,政府在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责无旁贷,围绕区域特色,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农业品牌,以此大平台推动企业自主创牌,形成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互促互进的局面。

  四、都市型农业发展具体对策思考——以温州为例

  (一)树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做好发展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指导都市农业发展,将近郊和远郊、平原和山区农业发展纳入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划。第一,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真正纳入都市统一发展规划和建设之中。都市农业是建设生态、宜居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政府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乡村城市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第二,彻底改变都市扩张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三,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好农业功能区规划,逐步形成特色农业规模经济,做强区域品牌。第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二)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构建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和科技服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业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高级生产要素和良好服务环境。如发展服务型都市农业时,要做好服务型农业商业配套设施建建设,使现代商贸服务有机地融于近郊农业发展,提升都市型农业服务品质,塑造强势品牌。

  (三)构筑农业科技服务新平台

  确立温州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温州农业科研单位的两大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对农技推广的重要作用,形成有温州特色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新体系。一是启动温州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行动计划,初步构建起遍布全市的推广服务网络;二是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参与、引导、辐射带动温州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工作不断深入;三是立足温州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分中心,温州农业科研单位要承担起实施分类分层次农技培训的职责,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四是鼓励农业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第一线农技推广工作。

  (四)建立“招商引智”新机制

  都市型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是因为其依托城市资本、信息和技术等高级要素,生产方式更加先进有效率,营销手段更加市场化现代化,不仅仅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也需要各类技术、管理和营销人才参与。尤其在发展初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意优先,把“招商”与“引智”有机结合,鼓励农业创业和农业投资,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注入新鲜血液。

  (五)塑造农业经营新主体和构建产业新格局

  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优化与都市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要相结合,以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创业农民代替传统农民,重视农业主体组织化对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尤其关注经营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村能人的成长,鼓励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农业企业家,推进农业主体组织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全面启动“强龙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有品牌、上规模、联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主要可以从合作社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上不断创新,从而实现利益分配推动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有利于共赢方向发展。扩展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通过合作社整合产业组织资源,为农民争取更多利益。

  (六)完善都市型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结合温州农产品市场发展近况,第一要做好特色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依托产地批发市场带动农产品外向流通,强化品牌效应,形成市场、品牌促销售的良好局面。第二发展销地批发市场,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户获得利润的能力。第三增强农贸市场服务功能,推进“农改超”建设,提高销售服务品质。

  (七)搭建都市型农业营销平台

  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政府在搭建农副产品的购销平台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资金的保障。一方面是实体营销平台建设,包括各种农业观光旅游推广活动、农博会和农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另一方网络营销平台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甚至建立网上交易平台。

  (八)打造都市型农业品牌

  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好功能定位,坚持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共创,打造区位品牌。农业品牌创建中,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保护市民消费权益的同时,也倒逼农业企业塑造品牌,严把质量安全。

  (九)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

  随着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内涵日益丰富,功能日益扩大,为市民提供各类鲜活农产品,改善市郊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养身场所和服务,实现从产品生产功能升级到品质服务功能。绕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品质,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始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参考文献

  [1] 胡文显.论我国城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演变[J].中州学刊,2009.12:34~37

  [2] 胡文显.都市型农业发展中组织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以温州为例[J]. 新疆农垦经济,2009.11

  [3] 于爱芝;程晓曦. 北京都市农业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J],城市发展研究,2010.09

  [4]齐永忠,于战平.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与发展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6,(4):67~69

  [5]凌耀初,胡月晓.都市圈中都市农业产业定位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192~195

  [6]2009年和 2010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部分数据来源于温州农业信息网,http://www.wzagri.gov.cn/html/main/nygk/5843.html        

 

  作者:胡文显,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农经所三农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1]论文属温州市第六期文化工程项目《新型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以温州为例》和2011年温州市第二期科技计划项目《农业产业升级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 Wyk11108和R20110056。

[2] 数据来源于《2010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数据来源于《2010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 温州农业信息网,http://www.wzagri.gov.cn/html/main/nygk/5843.html 

推荐资讯
 山东扛起新”儒商”大旗,新儒商精神助力山东新愿景
山东扛起新”儒商”大
复兴中国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炎黄明师2016祭孔暨炎黄儒商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复兴中国梦要从传统文
2016首届炎黄明师文化艺术交流暨STEVE LANE此时此地作品展
2016首届炎黄明师文化
炎黄明师工作委员会首期筹备委员会暨炎黄儒商双创联盟首批创始合伙人签约仪式成功举办
炎黄明师工作委员会首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