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有:从《论语》看读经之方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中国

朱康有:从《论语》看读经之方法

时间:2016-04-20 15:50:34  来源:  作者:朱康有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哲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秘书长。)

 

毫无疑问,《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在不同的时代里、对不同的从业者来说,都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的感悟。那些源于伟大心灵的智慧结晶,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后人不断的阐解,愈益发掘出无穷的义蕴。我记得黑格尔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同一句格言,在一个少不更事的儿童心目中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心目中,是完全不同的——后者透过岁月的磨砺,饱含着一种平静下来的深度。

对《论语》的阐释,不同的学者都有自己的道理——甚至一些“歪理”在当时的语义环境中,亦有它的可理解空间。这当然与时代的氛围有关,但更重要的,它证实了一个人的学养深度。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弄懂孔子在《论语》中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语的真实含义,于是各种集古人注解之汇集的注译,得出某个最精确、最合理的内涵,似乎标志着理解的完成。如果孔子的话语确实趋向单义,只有一种解释,那么,千百年就不会存在各式各样有关《论语》的解读。

首先,“理解”标志着你拿孔子的一生去探讨他的话语之含义。我们可能搜罗到孔子一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面向不同弟子所说的一个概念,以经解经,力图完整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但仅此够吗?其实,我们无法复制出孔子生活的大背景时代、小生活环境,也无法再现孔子作为“圣人”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把握只能是片段的。

其次,“理解”标志着你站在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上去看孔子话语。如此而言,历朝历代那些注经者的著作,你是不能跨过的。尤其是一些思想大家穷其一生的注解,极具时代的宽度、文化的广度,甚至可以上升到经典的高度:经上加经,这就值得我们反复体味。广义上说,不只是对经典的注解,那些对孔子话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乃至证明,似乎也应纳入我们的视野——以史解经的方法,在此便具有了合理性。

再者,“理解”标志着你立足当下去和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论语》的原文、当代学人的疏解乃至于读者的阅读,共同组成了认知和体悟、应用和实践的语义环境。原文的字词可能是“死”的,但它在讲者和听者之间“活”了起来。不只是讲者不能偷懒,听者也不能偷懒,就在思想的交流、融通过程中,超越了时空,架起了可理解的桥梁。

读经,意味着我们要重建中华民族认同的共同精神家园。自以为是、断章取义未尝不可,而那样就会断绝我们精神之源。读经,意味着一份敬意、一种对话,在岁月的沧桑中显示出智慧的启迪——仿佛天启——源泉滚滚,绵绵无尽,清澈无比,流出滋润生命向前的长河。

推荐资讯
 山东扛起新”儒商”大旗,新儒商精神助力山东新愿景
山东扛起新”儒商”大
复兴中国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炎黄明师2016祭孔暨炎黄儒商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复兴中国梦要从传统文
2016首届炎黄明师文化艺术交流暨STEVE LANE此时此地作品展
2016首届炎黄明师文化
炎黄明师工作委员会首期筹备委员会暨炎黄儒商双创联盟首批创始合伙人签约仪式成功举办
炎黄明师工作委员会首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